职业倦怠(job-burnout)是在多元化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,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,无法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极端反应,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、工作量过大、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情绪衰竭、去个性化、成就感过低所致的心理状态。
高校辅导员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下,职业倦怠很常见。其倦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:一是缺乏敬业精神,具体表现为责任心弱、工作热情低、厌恶甚至拒绝工作;二是工作态度消极,表现为对学生冷漠麻木,缺乏耐心和奉献精神;三是岗位成就感下降,表现为对未来悲观失望,对学生缺乏宽容,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;四是个体身心健康异常,表现为身体不适,如疲劳、失眠等亚健康状态,导致焦虑、抑郁、易怒、不安等心理问题。
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
(1)岗位认同感低
高校辅导员长期承担大量的基础学生管理工作,但在高校管理中,辅导员的地位普遍较低。辅导员既不是高校真正的教师,也不是实际的管理干部,处于边缘化地位。
在大学校园里,教学和科研是主旋律,辅导员工作在很多大学都被视为副业,只为教学和科研服务。
正因为如此,一些教师对辅导员表现出轻视,学校的实际管理者忽视了辅导员的管理作用,导致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下。
社会往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潜力,导致高校普遍以学科建设为核心,轻视思想政治教育。与科研教学成果相比,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难以显现,导致很多高校不认可辅导员的工作。现实中,有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,只有没有资格从事专业教师工作的人才不得不做。
辅导员角色的模糊性让辅导员的职业生涯非常尴尬。辅导员属于教师行列,但很少在讲台上教专业课程。
辅导员是高校基层的管理者,但很少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。当他们取得成绩时,很少有学生会想到辅导员的功劳,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,他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辅导员。这些对辅导员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导致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较低。
(二)个人发展空间有限
年轻的专职教师有明确的发展路径,从助教、讲师到副教授、教授,成就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,而辅导员则不是。辅导员工作在许多大学被视为副业,只服务于教学和科研。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,发展空间有限。
很多人做了十几年辅导员,然后只是一个老辅导员。长期以来,高校辅导员在个人职业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,职称晋升难,晋升空间有限。一般来说,他们不允许转行政职务。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,辅导员的个人危机感会越来越强烈。
目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发展规划做得不够,辅导员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发展。长期以来,他们担心自己的出路,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持消极态度,对未来的发展感到犹豫,缺乏信心,导致职业倦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