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经常习惯性地抱怨孩子不听话,行为习惯不好。一种总是喜欢交流的模式是先举很多孩子的表现例子,然后总结一下。所以我觉得孩子“有问题”。你觉得怎么办?
很多孩子说起父母,有时候觉得“不讲理”,所以网上有个帖子叫“父母都是祸害”,现在流行一个词叫“代沟”,就是亲子之间没什么好说的。其实这反映出来的一个直接本质原因就是亲子之间的“不理解”,“不理解”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三观(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)。演讲只是表达这种不理解的形式。
因此,要解决亲子沟通“不和谐”的问题,首先要尊重对方的“三观”,而不是改变对方的“三观”,也不能把自己的“三观”强加给对方,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。尊重的前提是要有“人生平等”的思维,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之分;所以要尊重孩子,首先要“接受”。
真正接受并不容易,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棱角”,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每个人只能“自然”理解和接受自己,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别人,因为他只是自己,他不是别人。因此,“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是正常的,理解和接受是特例”。
那么如何做好亲子沟通呢?家长首先要明白一句话:心要在脑前,嘴要在脑后,也就是说,在思考问题或与孩子互动之前,首先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,充满耐心和同情心;在演讲之前,我们需要思考表达技巧和艺术。我们不能开口(对于这样的家长来说,只要他们来咨询,我的一个建议就是先学会闭嘴);因为孩子实际上更注重用“感知”来认识世界,而成年人倾向于用“逻辑”来分析世界,所以较好的沟通是照顾孩子的“感觉”,比如拥抱孩子,拍孩子的背,竖起大拇指,赞美孩子的眼睛等等。
二种是语言。其实我觉得语言是“不靠谱”的东西,因为说出来之后,就像“随风而去”,找不到证据,也没有踪影。比如很多家长说了一件事,过几天可能就忘了。如果你问他,他可能不承认,所以他不能随便说话。较好在说完之后兑现。如果你的记忆力不好,别人提醒你后要承认,或者可以记在笔记本上。避免言而无信。曾经杀猪的故事足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;同时,记住话不多而精,话越多越好(话越多越容易变成唠叨)。仔细考虑每一个字,确保每一个字,每一个字,每一个字,从自己嘴里发出来的每一句话,都要让孩子听了之后心里有一种感觉:嘿,原来父母还是理解我的,还是想帮助我的,还是爱我的。让孩子有这种感觉并不容易,要求我们在张开嘴之前学会“倾听”,孩子对你说一句话或什么肢体语言,父母不急于“回复”,不能总是批评,但需要停下来,想想孩子想表达什么意思(事实上,孩子的任何行为、行为习惯都有原因、积极动机和合理性),结果后,你可以与孩子确认并接受孩子的表现(即使你犯了错误,一般也不是故意的,孩子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犯错误的过程,只有从错误中学习,成年人仍然是这样,更不用说孩子了,所以孩子犯错误很正常,不犯错误的孩子也很正常)。
如果有的家长习惯了快速说话,无意中伤害了孩子,不顾孩子的感受,请一时间“真诚道歉”;为了养成“通过大脑说话”的习惯,你也可以试着写下你想对孩子说的话,写成文章,或者和孩子们交流短信。
道教练习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做“止语”,陕西秦岭有很多这样的练习者。也就是说,他们不直接和你说话,保持沉默。有些人几年来一句话也没说。他们只用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写下他们想说的话给你看,所以他们用这种方式和你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