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是电影中还是电视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,有心理问题的人求助心理医生的时候,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催眠疗法。通过催眠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,找到治疗的方法。
(一) 什么是催眠疗法
催眠疗法是心理医生运用不断重复的、单调的言语或动作等,向患者的感官进行刺激,诱使其意识状态渐渐进入一种特殊境界的技术。施行催眠术后,患者表现茫然,呈现一种缩小了的意识分离状态,只与心理医生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,顺从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指令和暗示。
这时,心理医生对患者运用心理分析、解释、疏导或采取模拟、想象、年龄倒退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。
催眠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法(或自然法)和间接法。直接法就是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轻柔的抚摸,使对方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。间接法借助于光亮的小物体或单调低沉的声源,让患者凝视、倾听,或以“催眠物”接触头或四肢,而施治者则在一旁反复暗示患者进入催眠状态。催眠的程度一般分为浅催眠、中度催眠和梦行3级。
为了治疗的需要,进入浅催眠即可。此时,可根据患者的病症,用正面而又肯定的语言向他明确指出有关症状定将消失,或进行精神分析,找出其致病的心理根源。治疗后,可及时唤醒患者或暗示患者逐渐醒来。
(二) 催眠状态的标准
从治病的效果出发,经过催眠后的患者,认知批判能力降低,抵御机制减弱,表现得六神无主、被动顺从。这时,暗示的效果比在清醒状态下明显,患者的情感、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可随心理医生的暗示或指令转换,而对周围事物大大降低了感受性。在催眠状态下,患者能重新回忆起已被"遗忘"的经历和体验,畅述内心的奥秘和隐私。
(三) 催眠疗法的适应证
催眠疗法应用范围较广,也可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配合使用。比如,与行为矫正疗法配合治疗神经、肌肉系统的心身疾病效果更好。此外,对某些神经症,心血管系统、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,以及神经性皮炎、斑秃、遗尿、口吃等都可应用,一般均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。
心理应激:工作、生活、人际关系的压力造成的心理紧张、焦虑、抑郁。催眠下暗示作用,主要是通过良性言语暗示,帮肋放松、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,使受试者提高对应激因素的认知,学会应付应激的正确方法使其重新适应社会。对各种神经症、精神病及心身疾病如哮喘、过敏性结肠炎,荨麻疹等都有较好的效果。
各种疼痛性疾病如腰背痛、关节痛、偏头痛、痛经、癌痛的治疗可谓是一枝独秀。此外,对治疗男女性功能障碍、青春期焦虑症,解决学习问题及儿童的口吃、遗尿、行为问题也毫不逊色。对戒酒、戒烟,尤其是自我催眠下的戒烟,更是功不可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