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父母相处的丰富、深厚的感情、自由的气氛、好的榜样等构成,是父母可以给孩子高质量的爱。简单的孩子永远不会没有底线,只要孩子心理健康,对人无恶意,就不会有过激情绪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自然会变得习以为常,举止得体。许多名流,回忆童年,上树掏鸟窝,下田偷西瓜,甚至三天不洗脸、打架等等,这一切「坏习惯」都是儿时的回忆,但对成年之后的道德面貌和行为能力完全没有影响。
现在有个令人误解的词叫“溺爱”,这使得许多人错误地认为,要教育好孩子,就是要爱得少些,定规矩多些,严苛一些,物质要求更高。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出世时,人们几乎总是众口一词地说这孩子是被“溺爱”坏了。
事实上,古今中外任何经济层面、社会层面上的家庭都有可能出混,混混的出现与家庭境遇并无必然联系,只是好的家庭更为引人注目。家有贵子,家有穷孩子,他们的成长好坏,不在于父母在物质上是否宽裕,而在于精神上是否给予。
孩子们对外界的物质世界感到迷惑,对自我情感的感知则是分外敏感。物欲多些并不是问题,精神贫寒却能对孩子形成心理摧残。父母为孩子花多少钱与他爱孩子的钱有什么关系。事实上,许多经济条件好的父母,不能在精神和情绪上满足孩子,就用提供过多的物质来补偿和遮掩,把花钱多理解为爱得多。
但是,这只不过是一种庸俗的想法,更是一种假象,谁不知道提供物质享受总比提供精神享受更容易,特别是对有经济能力的父母来说。
假如一定要说过度消费也是一种爱情,这种“溺爱”就是物质溺爱,这不是孩子的需要,而是父母的需要。儿童想要“精神溺爱”,也就是父母所能给予的较好的爱。爱情并非由大量的物质堆积而成,而是丰富的相处,深刻的情感,自由的气氛,好的榜样等组成。在这些规则中,少立一些规则是保证自由和提升爱情品质的一个重要方法。
物质丰富的童年并非一件坏事,但是拥有精神丰富的童年才是生活中的幸运。“自由意志”是父母给孩子的较大奢侈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