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始介绍这种模式前,首先要打消诸位的一个顾虑。就是有些同行也许受到了一些“人本”或“精神分析”的模式的影响,认为在初始访谈中不应该问太多问题,更不应该下诊断,而应该一个劲儿地倾听、理解、共情,所谓促进咨询关系。
我想这种误解大概有几个来源:
一,把初始访谈和正式咨询的开始阶段混淆了起来。
初始访谈的目的就是确定三个问题的答案:
1)来访者是需不需要咨询(咨询)?
2)需要哪一种的咨询?
3)来访者需要的咨询模式咨询师会不会做?
在初始访谈的时候,我们还没有开始咨询,所以不用急着去表现“共情”。在所有咨询的开始阶段,的确都需要有一段时间咨询师要注意倾听和理解。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不问青红皂白,一开始就什么信息都不需要。我反复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甲减的患者以为自己是心理疾患而就诊,要是我们不注意初始访谈,一开始就“共情万岁”的话,有可能把别人“共”死的,甲减的时候水电解质的紊乱是共情治不好的。
二,共情不是技术,而是生活态度,是价值观。
所有的信仰体系中都强调共情的,儒释道、基督教、共产主义,都强调共情,而不仅仅是罗杰斯。故意地要在咨询的某个阶段、某个时间点表演共情我认为是很做作的,恰恰不是共情的表现。
一个人本主义者,即便在他问诊的时候,下诊断的时候,做冷冰冰的外科手术的时候,仍然可以让人体验到温暖和理解。反之,嗜杀成性的屠夫拿着禅杖也可以杀人。
结构化问诊策略就是一把刀。
一把刀,可杀人可救人,真正的人本主义者拿着刀也不会杀人的。
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如何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自己人本的情怀,到时候自然咨询中共情就流露出来,而不一开始就拼命想办法掩饰自己的狐狸尾巴。
三,把诊断当作了伤害。
诊断会伤人,就和说“爱情会伤人”一样,爱情只是一个概念,伤人的永远都是爱人。精神科的教科书里面难道写着,所有人一经诊断,我们就应该歧视、打击他们?
很多患者之所以害怕诊断,是因为担心受到歧视。而心理医生不诊断,恰恰是默认了这种歧视,等于对患者说,“你要被诊断为某某症,别人会歧视你的,而我是不歧视你的,所以我不给你下诊断。”